国务院17日发出的通知指出,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,采取临时性措施,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。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,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。(4月18日新华网)
事前媒体报道说,此次房价调控政策实属几年最为严厉的一次。但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如“房价过高地区暂停三套及以上房贷”等逐步面世,公众开始对此次调控房价的“组合拳”的威力产生了怀疑。
怀疑的出发点便是调控政策并没有触及到房价高涨的软肋。尽管此前很多房地产商一味地夸大商品房的刚性需求,但众多的投机性“炒房”是推高房价的一个重要因素。而此次调控房价“组合拳”中颇有分量的一拳,是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,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。
我们姑且不去讨论银行该如何评估风险,限制的这第三套房的评定标准时什么,但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,能在炒房推高房价有所作为的炒房者,哪个不是财大气粗,需要贷款来购买第三套房呢?而更重要的是,去年银行发放房贷7.96万亿,其中有56%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。在银行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利益纠葛尚未厘清,将其隔分前,银行针对第三套购买的风险评估,难保不渗入牟取利益的感性水分。
而公众对此次调控房价组合拳的更大怀疑在于,组合拳很多力量是出自于地方政府之手,比如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,来限定购房套数。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,地方政府在房价疯涨当中难脱干系,甚至有些地方政府本身就是幕后推手和利益分割者。
另外,尽管之前透风说土地财政有可能寿终正寝,但目前的事实是短期之内地方政府还得依靠“土地财政”来维持。而能让土地价值最大化的无疑是房地产开发商了。在GDP欲望和政绩催动下,地方政府敢当房地产开发商的马前卒。
在此情形下,由地方政府来限定购房套数,无疑是要地方政府自断其财路。而国务院的通知更是让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,采取临时性措施。这种自由裁量权交属地方政府后,不知道到时地方政府在利益面前,是根据居民收入的实际情况,还是靓丽的政绩和高增长的GDP的需要,来采取临时性措施。
房地产市场中,高房价只是一个表面问题,背后实际是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、权力集中要求资源集中与公民权利要求人有所居的一种利益博弈,而在此博弈过程中,一切具体的操作都是与房地产开发商利益息息相关的地方政府。而地方政府又对土地进行直接掌控,自古从盐铁专卖开始,这种垄断一直是集权经济的主动追求。
尽管中央出谋划策研究出一系列调控房价的措施,但这套“组合拳”在没有解决地方政府财政问题的前提下,就贸然将限购的拳头交给了地方政府,这对疯涨的房价能否起到遏制作用,令人悬想。
评论